1970年12月16日,正值冬季的初来乍到,虽然北方正经历寒风呼啸的严寒,昆明却依然温暖如春。昆明因其四季如春的气候而有“春城”的美誉,冬季时,阳光明媚,气温宜人,别有一番风情。
当天,时任昆明军区政委的谭甫仁将军如常在办公室工作,忙碌了整个白天和晚上。午夜12点,办公室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秘书小心地走进来提醒:“首长,时间已晚,您还是早点回去休息吧,身体要紧。”谭甫仁将军看了看时钟,伸了伸僵硬的手臂,整理了一下桌面上的文件后,准备返回军区大院休息。作为云南省军政的最高领导,谭将军的住所被严密保护,门口有警卫守卫,住所周围有两名警卫员,随时为他提供保护。
凌晨五点,突然一声枪响划破了昆明军区的宁静,几乎所有的居民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响声吓得惊醒,纷纷小心翼翼地走出门查看事发地点。不久,剧烈的喊叫声从军区指挥大楼传来,随之而来的是一名警卫员慌乱的大声喊叫:“不好,首长中枪了!”
展开剩余84%听到急促的呼喊,保卫处的战士们迅速冲向谭甫仁将军的卧室,而眼前的惨状令人震惊——谭将军与其夫人双双倒在血泊之中,生死未卜。周恩来总理得知后,立即指派了医疗专家赶赴昆明,希望尽可能挽救谭将军的生命,但最终还是因伤重,谭甫仁将军永远离开了我们。
这一消息让周总理极为震怒,立刻要求成立专案组,迅速查明凶手身份。谭甫仁将军,作为一位开国中将,长期为国家建设和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究竟为何会成为刺杀的目标?背后隐藏着什么动机?
相较于一些名声显赫的元帅和将军,很多人对谭甫仁将军并不熟悉。谭将军是新中国的开国中将之一,长期在中国革命的各个阶段发挥重要作用。
谭甫仁将军出生于广东省仁化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由于父母重视教育,他自小便接受了优良的学业培养。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年仅16岁的谭甫仁毅然投身革命,为国家解救民众、振兴中华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参与革命后,谭甫仁积极参加了南昌起义、井冈山的军事行动、南雄水口等战役,参与了多次中央苏区的反“围剿”。他在红军时期便已经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抗日战争期间,谭甫仁担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7团政治处主任等职务,参加了平型关大捷、冀鲁豫边区战役等,展现了出色的战斗指挥才能。
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他积极参与了四平保卫战、辽沈战役等决定性战役,为革命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20多年的革命斗争,谭将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战功。建国后,党中央授予他中将军衔,以表彰他的杰出贡献。尽管身居高位,谭将军始终没有自满,总是埋头为国家建设献策献力。
1968年11月,毛主席紧急召见了谭甫仁,决定任命他担任昆明军区政委一职。当时,昆明军区政委阎红彦刚刚去世,形势复杂,毛主席认为只有像谭甫仁这样的老成持重、忠诚可靠的将军,才能稳定局势。在交代完相关任务后,毛主席特别提醒谭甫仁:“云南形势复杂,赴任后第一要务是自保,再考虑其他。”
谭甫仁将军坚定地点头:“主席,我一定不负重托。”他上任后,的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稳定了昆明及云南地区的局势,但同时也引来了反革命分子的敌视和嫉恨。
就在这位深受人民爱戴的开国将军在自家住所中遭遇暗杀,周总理对此事件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了专门的“017专案组”,展开调查。调查人员一致认为,凶手很可能是熟悉军区大院情况,并能够自由出入的大内人员。由于像谭甫仁这样的高级领导通常会有数名持枪警卫员和严格的安保措施,外人很难接近。然而,案件发生时,昆明军区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训练,导致其中部分警卫员不在岗位上,从而给了凶手可乘之机。
调查表明,在案发当晚,五名警卫员中的三名被派去参加军事拉练,剩下的两名警卫员虽然身上携带武器,但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反应却令人震惊。年仅18岁的年轻警卫员因害怕枪声而躲进厕所不敢出来,另一名老警卫员则因与家中保姆的私情而没有履行职责,导致当谭甫仁将军来求助时,他误以为是被抓包,没敢开门。
事发后,唯一的目击证人王文莹,谭甫仁将军的妹妹,回忆道:“凌晨五点,我听见有动静出来查看,看到姐夫匆忙跑向警卫室。此时,有人从楼上冲下,推开我朝姐夫开枪。”她描述凶手身穿军装,体态高大,约40岁左右。
调查后,警方确定凶手使用的是五九式手枪,这种枪是军区保卫部专用。经过一番严格审查,保卫部部长王庆和发现自己的配枪及部分子弹丢失。深入调查后,唯一无法提供不在场证明的人是王自正,昆明军区保卫科的副科长。王自正是一名身材高大、曾参与解放战争的军人,具有丰富的军事经验。
经过细致的调查和线索追踪,专案组确认王自正为凶手。当天他试图在被捕时反抗,但被警卫员迅速包围,最终绝望的王自正选择自杀。案件水落石出,但为什么他要刺杀谭甫仁将军及其夫人呢?
进一步调查揭示,王自正曾因历史上的罪行被怀疑,内心积压多年的愤怒和对过往罪行的恐惧使他酿成大错。他在日记中写道:“即使死,我也要带走几个垫背的!”他最终将复仇的目标锁定了谭甫仁。
随着案件的最终揭开,王自正被确认为凶手,谭甫仁将军却无缘无故丧命。1971年1月23日,昆明举行了追悼大会,悼念这位为党为国献身的英雄。此事件也警示了中央政府加强军队保卫队伍的内部审查,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
五十多年过去,回望这段历史,依然让人感到无比惋惜与痛心。
发布于:天津市